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乾坤、翕辟乃至心物,只是同一力的不同性状而已。[21]船山抓住了精髓,以此既接续心学,也转进到了气论。
如从整体上将船山唯气论理解为对唯识学的一种翻转与扬弃,或能为船山研究的几个全局性难点贡献新的思路。但在对原典解释权的争夺上,特别在工夫论上,争论首先集中于《大学》的心物问题。熊氏哲学承认万物之不齐,但按其一元实体含藏于万物的学说,无法圆满地解释不齐。在本体论上解决心物问题,就是将之推到变化。非量是那些既非现量亦非比量的伪似认识,在唯识学中是要排除的。
《大学》里的意,阳明学与通行注疏,相当于以第六识解释,蕺山学相当于以第七识及第八识解释。有佛学研究者指出,阳明学只是主观唯心主义(依意识),尚未达到唯识今学的客观唯心主义(依阿赖耶识)与《起信论》系统的绝对唯心主义(依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楚国以蛮夷自居,蚕食江汉流域的小邦,对诸夏造成巨大的威胁。
依周制,诸侯无专封之权,诸侯专封为僭越,所以就不能在大义的层面肯定齐桓专封。这里的德性品质首先是指作为政治人物的政治德性,而非体现于人伦生活的伦常德性。王、霸、安、危四者的不同,实际上只是君主爱人之仁所能推及范围大小的差异。而这三种政治形态,显然不是对现存各诸侯国的政体分类,而是对于各种选择试图达到的治理效果的描述。
在很多方面,他都是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学家针锋相对。霸道并非完美的政治类型,霸者也不是完美的政治人物。
荀子将霸道纳入王、霸、强、存、危、亡的序列之中,视霸道为仅次于王道的次优政治。3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53页。朱熹说:霸,与伯同,长也。王道和霸道都需要运用战争手段,区别在于战争的性质不同,王者(天子)发动的战争性质是讨,而霸者(诸侯)发动的战争性质是伐。
但是,这些观念是否能够代表孔子以来儒家的一贯立场?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儒学对王霸问题的看法是否一致?蒋庆、干春松等学者曾对儒家政治哲学中的王道政治做过系统阐释,在其论述中,霸道是作为王道的对立面而非一个独立的考察对象出现的。朱熹的确被孔子的论断所困扰。行使方伯的职责,会同诸侯朝见天子,就成了霸道的主要内容。第二,既然诸侯眼里已经没有周王,再讲霸道就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被称之为五霸的理由是: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故圣人与之。所以,我们不得不回归孔子的霸道论说,区分伦常德性和政治德性,既不以政治德性取代伦常德性,又不以伦常德性抹煞政治德性。
唯道德主义,意味着抹煞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界限,甚至视政治领域为道德领域的自然延伸,即把国天下看成是家的延伸。围宋,宋因而与之平,引师而去。
第二个阶段,狐偃认为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文公伐原以示之信。程颢悄然把王道的承载者由三王置换为尧舜,与之相应,也就把它的对比对象由五霸置换成了汉唐之君。孔子从政治德性的角度对管仲(以及齐桓公)所成就的霸业予以高度评价,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管仲(以及齐桓公)所推行的霸道是德性政治,而非实力政治,更不是功利政治。……故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故力进于道而莫之能御也。这样,王霸二分就转化为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的对立。第二次,商鞅谈王道,然而未中旨。
前辈多有辨之者,然卒不得其说。第一种类型的坏政治是暴政。
如果联盟仅仅是为了功利目的,而没有任何道义追求,就完全不符合霸道的政治目标。第四次,商鞅谈富国强兵之道,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暴政是最高统治者过于强大而失去了任何约束,乱政则是因为上层统治者过于衰弱而失去了对下级的约束。那么,帝道、王道、霸道的差别在哪里呢?孟子说:尧、舜,性之也。
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32问者依据的是《春秋》学的传统理解——《春秋》是孔子为后世立法,也即《春秋》中蕴含着孔子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探索。因其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品格,它在源头处就选择了一条摒弃概念辨析和体系建构的思想道路。帝道和王道的区分,也就是《礼记·礼运》篇中大同和小康的区分。
它是春秋时期齐桓晋文所成之霸业的制度基础,以及由霸业所彰显之霸道的思想根源。曰:‘四代之礼乐,此是经世之大法也。
当子路、子贡批评管仲非仁者的时候,显然是在说他的行为不符合普通人的伦常德性。只是政治人需要何种道德,如何要求,应该成为主张德性政治的儒家政治哲学重新探讨的议题。
这样,政治问题最终就转化为修身问题。只要久假不归,就实有其仁了。
这种说法重新梳理了王道和霸道的关系,把霸道说成是王道的延续。孔子最早对齐桓公(及管仲)、晋文公做出正面评价,在肯定他们政治德性的基础上视霸道为德性政治。朱熹一味强调,霸者之事就是刑政。王霸二分,意味着以天理为标准来分判政治,符合天理的政治就是王道,不符合天理的政治就是霸道。
所以说之者,以友敌也,臣之见则诸侯离矣。儒家政治思考的特征首先是关注君主的德性品质,当然也要考虑政治行为的后果。
两汉以后,王霸之辨亦即好的政治与不好的政治之间的分界始终是思想界论争的主题,而汉宋诸儒理解王霸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大体上没有超出先秦儒家的范围。它是在霸道已经无法落实,帝道更是遥不可及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带有浓厚修辞特征的政治理论。
然谓之非仁者之功,可乎?管仲之功,亦犹是也。王阳明还说: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